学习《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体会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生动再现了总书记当年哪个特定历史阶段所经受的人生磨砺。书中通过真实的历史细节、感人的故事情节所展示的青年习近平的精神气质,是当代青年树立正确人生观、励志成才的鲜活教材,是党员干部锤炼党性、提升素质的的生动范本,是全面历史地认识习近平总书记核心地位、忠诚维护核心的共产党人的“心学”读本。在全国上下喜迎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之际,通过学习这本书,对于帮助我们党员干部和师生进一步提高政治素养、牢固树立“四个意识”,更加拥戴核心、维护核心、跟随核心、更加自觉地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更加深入推进“两学一做”常态化制度化,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习近平同志之所以在今天能担任我们党的总书记,并明确为全党的核心,应当说,与他在陕北延安梁家河七年知青岁月的艰辛磨炼、积极努力,以及之后的历练密切相关。《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充分展现了习近平真实的知青岁月和成长历程。
一、通过学习《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给我印象最深的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有远大理想和追求,有坚定的信念和抱负
在梁家河7年,习近平立志办大事,要给群众做实实在在的事情。曾任延川县文安公社知青专干的刘明升说:“近平立志办大事,不搞形式主义”;与习近平一起到延川县梁家河插队的知青王燕生说:“近平在困境中实现了精神升华”。这种毅力和决心,是一般人少有的。他在困境中完成了一次蜕变,实现了精神上的升华,这就是养成了他胸怀为民谋福利的信念和抱负,这就决定了他所走人生道路的不同。习近平后来返回北京,有了有前途和更好的工作,但他反而放弃了看似更平坦舒适的道路,下沉到基层,沉到社会实践的最前沿去工作,一步一个脚印,每一步都走得很扎实、走得很充实。这是有大抱负、有大气魄、有大本事、有大勇气、有大使命感的人,才能做出的选择。这与他“为老百姓办实事”的信念和抱负直接相关。一句话,在农村7年,习近平逐渐建立起自己的人生理想,这就是要为老百姓办实事。7年知青岁月,是习近平人生道路上最重要的阶段,这个阶段对他整个成长、成熟、成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大部分人不同程度上都会有艰难困苦的人生历程。艰难困苦可以成就一个人,它可以锻造你的心智和心志,也可以毁害一个人,它可以成为摧毁你的借口,究竟如何,关键看你的人生态度。要么在困境中崛起,要么在困境中毁灭。习近平是在困境中崛起的人。之所以如此,关键在于他有追求,志存高远。习近平之所以能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走好人生的第一步,一是与他这7年努力拼搏、自强不息、刻苦锻炼有关。他不甘于平淡生活,认为人活一世,要做一番事业,要在“修齐治平”方面有所作为,这是他成长的内因;二是外部因素。如党组织的培养,家庭与环境的影响,陕北老乡的关怀教育,等等。今天,习近平总书记的“有追求”,主要体现在“为民族担当”、“为人民担当”、“为党担当”。
(二)能够吃苦受难、性格坚强,自强不息
孟子曾说过:“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就是说,上天将要下达重大责任和担子给这样的人,一定要先使他们的内心痛苦,使他们的筋骨劳累,使他们经受饥饿,使他们受到贫困,通过这些来使他们内心警觉,使他们的性格坚定,增加他们原来所不具备的才能。在困境中生存和生活,首先意味着要经受苦难。能吃苦者,就能经受苦难的考验,能磨其心志,苦难会成为他人生成长的教科书和难得的精神财富。中央党校常务副校长何毅亭在书中提到,习近平是“年龄最小、去的地方最苦、插队时间最长的知青”。习近平把7年最珍贵的青春岁月,留在梁家河这个山沟里。7年艰难困苦的知青岁月,为习近平担当党和国家大任,奠定了坚实的人格基础。延川县梁家河村民张卫庞、吕侯生、刘金莲说:“近平与我们同吃同住同劳动。”。1969年在延长县插队的知青孔丹说:“陕北七年,他真是不容易也真是不简单。”这些朴实的话都是真实的写照。习近平到延川县梁家河插队,一开始要过四关:跳蚤关、饮食关、劳动关、思想关。应当说,这四关过得很艰难。就是说,要找出一条从梁家河走出的路,对那时的习近平来说,实在太难了。如果思想认识和精神境界得不到升华,就会处处怨天尤人。别人是从零开始,而习近平要从负数开始。然而,在这种艰苦的环境中,习近平没有消沉,他不对身边的人抱怨什么,不向别人倾诉自己的苦闷,反而比较坚强,能吃苦,能顶住压力,这使他度过了这四关,也使他的精神得到了升华,思想得到了提升,认识得到了提高,这就是:贴近黄土地,贴近农民,下决心扎根农村,立志改变梁家河的落后面貌。今天,习近平总书记的“能吃苦”,主要体现在他为民族、党和人民的事业夙夜在公、竭尽心力。
(三)酷爱读书学习、博览群书,注重知识积累
当今,习近平总书记的系列重要讲话之所以具有哲学的眼光、底蕴和智慧,之所以能把握历史规律和历史经验,之所以常常引经据典、信手拈来,就与他注重学习、读书有关,与他“厚积薄发”的积累有关。而这,对他今日治国理政,尤为重要。今天,他强调要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建立在他对中国优秀文化和历史传统的深刻认识基础上的。担当大任,不仅需要劳其筋骨,还要博览群书,掌握认识世界的方法。好比领导干部完成工作任务是过河,而过河需要船,需要桥,这里的“船”和“桥”,就是思想方法,就是工作方法。这种思想方法、工作方法,既从实践经验中来,也从学习、读书中来。习近平说得好:“好学才能上进,中国共产党人依靠学习走到今天,也必然要依靠学习走向未来。”
学习是人生进步的阶梯,学习能改变命运。这是不争的事实。与习近平一起到延川县梁家河插队的知青戴明说:“近平在梁家河从来没有放弃读书和思考。”另外两个与习近平一起到梁家河插队的知青赵华安、张春富也说:“近平很喜欢读书学习,也喜欢写东西。”习近平到梁家河插队期间,装满了两个箱子的书。他在田间地头休息间隙抓紧读书,干了一天活再累,晚上也要看书到深夜。他勤奋好学,到了夜以继日的程度。他读的书有政治、历史,有文学、哲学、军事,他还注重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和中国经典古籍。政治能帮助他明确政治方向,哲学能帮助他抓住事物的矛盾、本质、问题、重点,历史能使他看到事物发展的来龙去脉,并从中汲取历史智慧,文学能丰富他的精神世界,了解五彩缤纷的人生。
(四)热爱群众,一心为群众办实事、谋利益
习近平曾自述:“7年上山下乡的艰苦生活对我的锻炼很大。最大的收获有两点:一是让我懂得了什么叫实际,什么叫实事求是,什么叫群众。这是让我获益终生的东西。二是培养了我的自信心。”通过调研研究了解实际情况后,习近平就拿出切实可行的办法,并脚踏实地去做,去苦干实干。习近平在梁家河的7年,靠自己的苦干实干作出了一番成绩。他带领干部、群众打坝、挖井、办缝纫社、代销点、铁业社、磨坊、办沼气。只要是村民需要的,只要是他能想到的,他都去办。从刚到梁家河才几天就去吊唁一位老党员过世的母亲,到对智力有点缺陷的灵娃之包容、关心;从把“娘的心”针线包送给村民张卫庞,到帮助果农提高苹果产量质量;从把好点的粮食分给老乡吃,到对贫下中农、老人、儿童、残疾孩子的真诚相待;从倾其所有把一切有用的东西给讨吃老汉,到慷慨助他人,目的都是为了让群众过上美好的生活。这样,久而久之,就养成了习近平的为民情怀。习近平认为自己“就是个普通农民”,还经常说他是“老陕”,把自己看作黄土地的一部分,这说明他已经完全把自己融入农民之中了。当今,习近平总书记之所以三番五次强调以人民为中心,强调“我的执政理念,概括起来说就是:为人民服务,担当起该担当的责任”,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强调“要把人民作为我们力量的源泉”,之所以经常到那些贫困地区体察民情,与他这7年知青经历所培养起来与人民的深情有关,与他在梁家河插队所形成的为民情怀直接相关。近几年,习近平总书记一再强调扶贫要攻坚、扶贫要精准,就是因为他曾经就是一名农民,他懂农民。1969年到延川县段家疙瘩大队插队的知青陶海粟说:“为群众做实事是习近平始终不渝的信念。”与习近平一起到延川县梁家河插队的知青黑荫贵说:“我和近平一起到四川学习办沼气。”延川县梁河家村民石春阳说:“群众需要什么,近平就干什么。”梁家河村民武晖也说:“近平一心为民办事又善于为民办事。”这些都道出了习近平脚踏实地为群众办实事的务实精神和开拓精神。正因如此,习近平入党、当村支书、上大学,“大家都拥护他”。
只有心里想着、装着群众,才会想着为群众办实事,进而才能真正赢得群众的信赖和拥护。习近平在梁家河插队期间,一心想着为当地群众办实事,试图改变当地落后面貌。为群众做实事,是他矢志不渝的信念。无论是在当知青的时候,还是在当大队书记的时候,习近平的目标很明确,就是为人民服务。要为群众办实事,就要先调查研究,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了解当地实际情况。一个党的工作者,只有真切了解基层群众的疾苦和贫困地区群众生活的艰难,才能想百姓之所想,急百姓之所急,才能够有正确的工作方法,才能真正为老百姓做实事、做好事。当习近平越来越多地了解当时农村的落后与老乡生活的艰苦,就越激发他为群众做实事的激情。习近平说:“我到梁家河毕竟好几年了,老乡对我不错,我不能就这么走了,得帮助老百姓做点事儿。”他认为,是陕北人民收留了他,爱护他也保护了他,他要为民办事。
(五)实事求是,顾全大局、敢于担当
习近平看问题,习惯从多方面考虑,实事求是,善于运用辩证思维方式,针对一个问题进行多角度反复推敲,互相印证,而不是简单地只从一个方面刻板地考虑问题,更不自以为是。这使他找到了解决问题的办法。当今,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要树立辩证思维,提高辩证思维能力,就与他当年在梁家河插队时注重学习唯物辩证法有关。习近平善于运用辩证思维处理各种矛盾,做各种细致的工作。他做群众工作很注意方法,也很人性化,从不采取强势、高压的做法,总是尽量做思想工作,认为把人的思想做通了,心理疙瘩解开了,事情也就顺理成章做好了。
敢担当才能办大事,敢担当才能成伟业,敢担当才能为人民。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之所以能解决过去长期想解决但没有解决好的难题,办成许多过去想办但没有办成的大事,就与他这种敢于担当的精神和气概相关。梁家河村民梁玉明说:“近平敢说敢做敢担当。”习近平做事情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他一旦担起责任,就有自己的想法,就敢干事,敢干大事。敢于担当与具有战略定力有关。不论大事小事,习近平遇事总是沉着淡定,始终保持情绪上的冷静,因为他认为,做大事者要具备冷静的心态和自控能力,这样即使事务再紧急,也可以条分缕析找到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当今,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具有敢于担当和战略定力的品格,就与他在梁家河7年知青岁月所养成的担当精神和战略定力是直接相关的。
二、通过学习,我们应该在以下几方面进行思考和开展工作
(一)通过学习,突出青年学生教育培养。青年习近平扎根黄土地砥砺奋进的感人经历和一心为民的情怀,是高校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和教育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鲜活素材。《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介绍的是青年习近平的人生经历和精神风采,是值得青年人特别是青年党员干部学习,我们应教育培养学生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当年“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的艰苦奋斗精神,自觉系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志存高远、脚踏实地、勇于创新、勇于进取,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建设幸福美好新甘肃的伟大实践中建功立业。作为我院承担学生思政课教育的职能部门,要把《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作为师生必读书目、必备教材、进入讲义、进入课堂、进入研讨,做到入脑入心,引导广大学生和培训学员联系实际深入思考、对照榜样寻找差距,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提升履职尽责能力,锤炼人生境界和品德,踏踏实实做好本职工作。努力成为习近平总书记所要求的“有理想、有追求、有担当、有作为、有品质、有修养”的新时代大学生。
(二)通过学习,与基层工作实践和精准扶贫工作结合起来。在我国扶贫攻坚的关键阶段,我们学院调整承担了我省国家级贫困县—甘肃临夏州积石山县的精准扶贫工作。在扶贫工作中,要像总书记当年那样深刻理解“什么是实际”、“什么是群众”、“共产党干部应该怎么做”、根植人民、心系百姓、埋头苦干,在带领群众脱贫攻坚中做出实实在在的业绩。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甘肃时提出的“八个着力”,进一步增强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勇于担当、攻坚克难、锐意进取,为早日实现我省同全国人民一道步入小康社会贡献力量。
(三)通过学习,从《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中学习总书记的执着信念、思想方法、群众感情、博大胸怀、吃苦精神、创新意识、务实作风,学习总书记能吃苦、敢担当、善作为、重创新、求实效等优良品质。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五好干部”和“四个有”的标准做人做事,作为一名公安教育工作者,要认真汲取《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中蕴含的精神财富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和新时期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坚定理想信念,筑牢对党忠诚的政治灵魂,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切实增强“四个自信”,牢记“对党忠诚、服务人民、执法公正、纪律严明”的“四句话、十六字”总要求,更加坚定自觉地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努力培养绝对忠诚、绝对纯洁、绝对可靠的党和人民忠诚卫士,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保驾护航。